在台灣,工程師通常背負著幾個原罪:
1.有錢-似乎在幾年前,大約2000年左右,這個名詞的出現,台積電神話把所有工程師貼上了第一個標籤,但現在榮景不再, 風水輪流轉,不過這一行一但倒了,台灣高等教育會倒一半
2.龜毛-這...似乎是從以前就要求工程師達到"精準"而延伸出來的標籤....但,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
3.阿宅 -這應該是必然的,你有看過遊山玩水的工程師嗎?既然是工程師就算沒有在電腦前coding,也要在FAB做實驗,做製程
4.沒有人文氣息
恩,重點來了,歷史課本上除了"陳之藩"這個電機博士出現,還收錄在課本裡面,近代還有李家同伯伯以外,應該想不到第三人提倡人文工程界人士
台灣工程界的種種都跟"生活"背道而馳,強調專業沒有錯,但是又不在真正的基礎科學上打好基礎,其實工程很多東西真的念到最後不外乎 數學 物理 化學這三個學門,偏偏分數最高的永遠是電機..
而工程師一但接觸藝術,人文領域又會被譏笑為不務正業!(恩 從我之前在東華就感覺的出來)
不過Woz也說過,科技應該有趣才對不是嗎?Nokia的slogan 也標明"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"
這幾年某些雜誌,出版業也一直打著"設計"名號,畫出了大餅,燈塔般的點亮台灣的品牌路線,
但是,台灣人的奴性已經滲入到工程基因裡面,要用幾年的時間去趕上那種把藝術人文融合到生活的文化,
理應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....
文化應該是可以融入生活,儘管,工作上是在工程界,但, 文化藝術不應該是不務正業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